原创 “互联网”公司小米:研发仅占营收3%,生态链体系成规模,未来谁挑大梁
2024-06-17 09:55:35

原标题:“互联网”公司小米:研发仅占营收3% ,互联网生态链体系成规模,原创研发营收未来谁挑大梁

编者按 : 企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关注,公司规模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的小米系成中流砥柱。而当下,仅占商业模式从未如此错综复杂 ,生态2024澳门天天六开彩免费资料也从未如此孕育生机。链体

原创            “互联网”公司小米:研发仅占营收3%,生态链体系成规模,未来谁挑大梁

新业务 、未挑新经济、大梁新模式令人眼花缭乱,互联网但万变不离其宗 。原创研发营收一家优秀的公司规模企业  ,必然是小米系成价值充盈的 。她不仅要有一定的仅占规模当量和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着积极的生态价值观,能够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能够扎根过去和现在,指向我们共同憧憬的未来。

原创            “互联网”公司小米:研发仅占营收3%,生态链体系成规模,未来谁挑大梁

记录、探寻、发现 ,我们的每一次表扬和批评,都为抵达那个最具价值的核心 。

原创            “互联网”公司小米:研发仅占营收3%,生态链体系成规模,未来谁挑大梁

为此 ,搜狐财经以专业的财务分析,对国内大型企业做一次全面的审视 ,亦将以独特的媒体视角,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

搜狐财经将以每周两篇的频率 ,独家发布企业报告,并以此系列报告建立企业数据库 ,汇聚成搜狐财经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 ,筛选出有独特价值的企业 。

本文为“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第四篇。

3月19日,小米交出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完整财年报告 ,在2018年,小米总营收1749亿元人民币 ,毛利221.92亿元 ,全年净利润136亿元人民币,调整后净利润85.5亿元  。

作为BAT大战夹缝中的后起之秀  ,手机厂商起家的澳门精准四不像小米 ,经过9年沉淀 ,不仅在手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抢先布局loT领域 ,形成别具一格的小米生态链 。

智能手机 、loT、新零售三驾马车驱动了小米的高速成长,但另一方面,手机业务后劲不足、loT市场优势地位面临威胁、核心竞争力模糊 ,仍给小米未来成长带来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价值,也意见不一。上市前夕,小米一度被喊出估值500亿美元,但截至2019年4月2日中午 ,小米集团收盘价仅为11.28港元  ,较其去年7月登陆港交所时的发行价17港元相差甚远,总市值2700亿港元 ,约合340亿美元  。

为此 ,搜狐财经将通过多个经营数据维度的分析 ,构建小米价值蓝图的精准画像 。

手机业务后劲不足 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小米起于手机业务。2010年4月 ,小米成立 ,并于同年推出MIUI操作系统 ,2011年发布小米1 ,正式进军手机市场,并以高性价比迅速占据市场高地。

发展至今9年时间 ,小米主营业务可划分为三大板块 :智能手机 、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 ,三者协同共同构成了小米生态链。

如图所示,以小米智能手机为基底 ,作为用户入口 ,衍生出第一层——数据线 、移动电源、音箱、耳机等手机配件类产品 。澳门今晚一肖一码必中第二层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穿戴式设备等智能设备,此类设备均搭载在小米手机平台上,与最外层的旅行箱 、背包等生活用品构成“IoT与生活消费品”板块。

互联网服务板块则包括基于手机平台和智能设备所提供的“小米商城”、“米家”等应用服务,并基于应用平台获得广告和增值服务收入  。

小米生态链版图的“大肆扩张”带来了小米营收的快速增长。据小米2018年年报显示,小米2018年实现营收1749.15亿元,同比增长52.6% ,经调整利润 85.5 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 59.5%。

对比小米近四年财务数据可见 ,2015-2018年 ,小米营业收入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近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7.82% 。

但也能够发现 ,2018年,小米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

而从小米业务细分来看,其营收增长快慢,取决于手机业务 。

具体来看,2015年小米总营收为668.11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占比达到80.4%,loT板块和互联网服务占比仅分别为13%和4.9% 。

此后几年间,loT板块营收占比逐年递增,2016年-2018年分别达到18.1%、20.5% 、25.1%,与之相对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占比逐年减少 。

从总营收来看 ,2016年 ,小米营收涨幅仅为2.43% 。究其原因  ,2015-2016年期间小米loT业务收入增长达42.5% ,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却下降9.2%。

2017年 ,小米营业收入几乎翻番,达到1146.25亿元,同比增长67.50%,相应地 ,经调整利润也由2016年的18.96亿元猛增至53.62亿元 ,同比增长182.81%。其关键原因也在于智能手机 ,2016-2017年期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增长达65.2% 。

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约1138亿元,同比增长41.3% ,增速仅比上年高一个百分点,营收占比由2017年70.3%降至65.1% ,毛利率也由2017年的8.8%降至6.2%。

仅在2018年第四季度 ,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便由上个季度的350亿下滑28.3%至251亿 。受此影响 ,2018年小米营收增速明显放缓 ,降低至52.6%。

截至2019年3月底 ,小米智能手机共有15种机型 ,并按照中高低端进行差异化定价 。

但从营收来看 ,小米目前的主场地仍在中端机 ,高端机市场虽发展较快 ,仍仅占一小部分。

如图所示 ,2016年以前 ,小米高端旗舰机领域仍为空白 ,营收主要集中在旗舰机和中端机 。

2016年起  ,小米高端旗舰机开始出现 。到2017年 ,小米售价2000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占据了总营收的20.17%。

据小米2018年年报显示 ,2018年第四季度,售价在2000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收入占智能手机分部总收入的31.8%,比重较2017年有显著提升 。

长年以性价比为销售策略,让小米获得了一批忠实用户,但也形成了刻板的品牌形象  ,拓展高端市场遇阻碍。

据Canalys最新公布数据 ,小米位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四名 。相比前三名华为  、OPPO和vivo的前进之势,小米似乎停滞不前。数据显示 ,小米手机2018年市场份额仅提高1% ,出货量下降6%,华为市场份额则提升7%之多,出货量同比上升16%。

2019年年初 ,小米对旗下红米品牌作出调整,更名为Redmi,并独立运营 ,延续小米早期的性价比战略 。小米品牌则将往高端化发展,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小米9 ,更是被雷军称为是最后一款售价低于3000元的小米品牌手机 。

“All in IoT”尚难挑大梁

2018年 ,IoT与生活消费品板块成为了小米业绩增长的“黑马”。

财报显示,2018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438亿元 ,同比增长86.9%。财报中称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电视、小米手环 、米家电动滑板车及米家扫地机器人等生态链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 。

此外,小米在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方面的收入相比2017年增加118.4%。2019年 ,小米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 ,并提出“All in IoT” 。

透析小米生态链,可以发现,loT平台实质上实现了小米和制造企业之间的双向赋能 。

小米IoT业务广泛涉及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健康可穿戴、出行车载等领域,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却又集中的生态链 。小米产品矩阵不断拓宽 ,几乎覆盖大多数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产品通过智能网络搭载于小米手机,借助手机业务所积累的用户数据优势得以成功转化,加之长期以来衍生的粉丝文化和品牌效应 ,实现为其生态链中的制造企业赋能,同时也为小米开辟了新的增长线。

具体来看,小米loT系列产品仍然走的是性价比路线。性能相似的产品,小米较主流品牌产品的价格都相对偏低。

(小米部分产品与同类产品对比)

受益于此 ,小米IoT平台规模持续增大。截至2018年12月31日 ,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约150.9百万台 ,环比增长14.7%,同比增长193.2%;拥有超过五个小米IoT设备的用户约为230万名,环比增长16.2% ,同比增长109.5% 。

细究之,小米生态链起初所切入的产品行业 ,往往具有行业准入门槛低 ,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 ,典型如音箱行业 ,如今智能音箱已成为众多科技巨头趋之若鹜的对象 。

于小米而言,走量的低价产品仅仅是附加值,关键还在于高价大单品  ,从其目前产品线来看,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将成为小米loT业务的重要盈利点。

然而,在loT市场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大量竞争对手涌入追逐效率红利  ,阿里 、百度 、华为等解决方案提供者已然挤入了市场前列  ,传统制造商同样在蜕变,如智能家电领域海尔U+平台也站入了第一梯队。

日前 ,华为宣布将在4月份推出电视产品 ,年销量目标达到千万台 。有研报曾指出,电视作为内容承载的重要产品,是智能家居的关键流量入口 。相比小米 ,从电视芯片到路由器、机顶盒 ,再到 HiLink 和云服务 ,华为在电视产品上有全链路的技术覆盖,其也将成为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有力竞争对手。

如此来看,小米的优势地位能否保持仍值得商榷 。一旦价格战开始 ,也就意味着行业红利的流失 。

Canalys新近发布的《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第四季度报告》数据也恰印证了这一点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智能音箱Q4出货量达860万台,市场前三位依然是阿里巴巴 、小米和百度,但三者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百度出货量环比增速第一,达到150% 。其中关键原因就是阿里和百度打起了价格战,双11购物节期间 ,百度以50%的折扣大幅刺激了销量增长。而主打性比价战略的小米则因为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大幅降价策略承压。

总而言之 ,小米的创新更多在于小米生态链这一商业模式的构建,这也是小米的核心价值所在。但究其生态链内产品 ,缺乏差异化特征,并未形成技术壁垒,也因此很难成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多项财务指标表现欠佳 ,研发支出仅占营收3%

截至4月2日,小米总市值为2700亿 ,PE值仅为17.57倍 ,远低于同类上市公司 。

尽管在近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会”上 ,雷军再次强调 ,“小米从开始就是互联网公司” 。但从净利润率 、毛利率等多个指标来看 ,小米与互联网公司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总体财务表现欠佳。

净利润率方面,2015-2018年,小米综合净利率逐年攀升 。2015年因遭发展瓶颈,小米当年净亏损3亿元 ,净利率为负 。2016年经零售战略调整,小米业绩回暖 ,当年扭亏为盈 ,净利率上升至2.8% 。

2017年 ,小米实现净利润翻番 ,净利率同样提高至4.7% 。而2018年 ,小米净利率仅有小幅度上升,达到4.9%。

对标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净利率明显偏低 ,如腾讯2018年净利率为26%;对标硬件类公司 ,2017年美的 、海尔和格力净利率分别为7.7%、4.35%和15% ,小米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在毛利率方面 ,2015-2018年 ,小米综合毛利率稳步上升。从各业务板块来看,互联网服务毛利率最高;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最低,但由于营收占比高对综合毛利率影响最大。

2015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出现毛损,毛损率为3%。小米方面解释称 ,出现毛损主要是因为出售较多利润相对偏低的产品 。此外  ,2015年loT业务毛利率仅为0.4% ,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则高达64.2% ,受智能手机业务毛损影响,2015年综合毛利率仅为4% 。

此后两年间, loT业务毛利率明显上升 ,2017年增至8.3%  ,互联网服务毛利率小幅度下降 。而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显著增加,至2017年增至8.8%,受此影响,当年综合毛利率达到13.20%。

2018年,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再次降至6.2% ,公司综合毛利也降至12.7% 。相反,其余两大业务毛利率均有所上升。小米在年报中表示,主要是因为智能电视毛利率提高 ,及毛利率较高的广告业务收入占比较大。

对标同类公司可发现,华为2017年毛利率为39.5% ,且此前基本都维持在40%左右,两者差距明显。

从运营效率来看  ,如上表所示,2015-2017年小米存货周转天数基本维持相对平衡,2017年存货周转天数小幅度减少,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有所增加。与之相对 ,2015-2017年小米的现金周转天数均为负数,这与小米快速回收资金再投产的模式有关 。

2018年 ,小米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达到 70天和 33 天 ,较2017年明显上升,且高于近几年任一年度 。在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基本平衡的情况下 ,小米的现金周转天数显著增加 ,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下降  。

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 ,2015年至2018年 ,小米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0亿元、45.3亿元、-9.96亿元和-14.15亿元 ,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从研发投入来看,小米研发开支由2017年投入32亿元增加83.3%至58亿 ,仍仅占总营业收入的3.3%。而在此前的上市招股书中 ,小米曾称将会将此次筹款额的30%合约71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及开发自家产品 。

市场上早已有将小米的研发投入与华为、OPPO、腾讯、阿里等手机市场或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对手相对比 ,小米几乎垫底。但相比2015和2016年数据 ,小米研发投入额稍有上升 。2015年和2016年小米研发开支分别为15亿元和21亿元 ,分别占总营业收入的2.25%和3.07% 。

与之相对,小米在营销推广费用上的开支逐年大幅递增。2015-2018年 ,小米的营销费用由2015年19亿元 、2016年30亿元、2017年52亿元,到2018年达到80亿元 ,远超过研发开支。

值得一提的是 ,在社会责任方面,小米在公司内部实行股权激励的方式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内部共有5500多名员工持有股权激励 。2015-2018年 ,小米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分别为6.9亿、8.7亿 、9.1亿和123.8亿 ,其中 ,小米曾在上市前向雷军支付股权激励99亿元 。

而从全部员工薪酬来看 ,2018年小米共有员工16683名,薪酬开支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171.15亿元 ,不计入雷军的高额股权激励,人均薪酬为43.25万元 。

因此,从各指标情况结合商业模式来看  ,小米综合评分为4颗星 。

(文/陈天伦)

【“中国价值公司100”系列报道是搜狐财经精心打造的品牌栏目,致力于挖掘中国好公司 、发现企业独特价值。若有意接洽搜狐财经采访等事宜,请发邮件至biznews@sohu-inc.com】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作者:今晚澳门开码开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