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2024-06-02 06:12:11

原标题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原创业转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原创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经济》杂志联合搜狐财经“致敬建国70年”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二期(点击进入专题)

原创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张近东是对话东企动有野心的企业家,用他自己的张近知人话来说 ,他是超前大象而非松鼠 。

原创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如今 ,规划苏宁是谋定全网最精准澳门资料龙门客栈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  ,市值高达1000多亿 ,而后张近东以950亿财富排行2018胡润中国富豪榜第13位 。原创业转

在用大象与松鼠的对话东企动比喻时,张近东还有另一层意思。张近知人松鼠眼中的超前风险,在大象眼中却不算什么。规划松鼠面对海浪袭来时会惊慌失措,谋定而大象却不为所动 ,而后正可利用海浪冲澡 。原创业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涌起房地产开发带动空调应用热潮出现。张近东一头扎进空调业,彼时他手中仅有资金10万元 ,而他面对的是南京八大空调商家的激烈竞争。

1993年 ,双方价格战打响 ,最终以苏宁胜出结束 。苏宁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张近东声名鹊起。

张近东信奉的企业经营信条是“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 。1999年,苏宁砍掉占比超过50%的批发业务,开始了二次创业。苏宁彻底转型零售商,建立起全国连锁。2004年,苏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成为与国美并驾齐驱的中国两大家电连锁巨头 。

张近东与苏宁还有“第三次创业”,二四六天天彩(944cc)246天天好目标是实现苏宁的互联网转型,智慧零售则是这场艰难转型的最后一环 。2016年 ,苏宁实现扭亏为盈 ,并持续增长至今。

“苏宁已经全面完成转型,”张近东对经济杂志&搜狐财经说 ,“未来总是变幻莫测 ,一定要掌握时代的前沿技术,才能最终服务好消费者 、赢得市场。”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张近东却说,凭借经验和汗水打拼的传统创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除了努力 ,如今的成功创业更多地倚赖充足的资金 、一流的技术、完善的人才等硬件因素 。

苏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是门店 、物流与科技 ,科技是苏宁智慧零售的护城河。”张近东说  ,“今天我们在构筑零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明天还能持续、稳健地跑下去 。”

本期嘉宾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张近东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1990-1999年,在苏宁交电经营期间 ,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张近东 :1990年12月26日,苏宁创立,当时叫“苏宁交电” ,店面不大,差不多200平。苏宁创业的前十年,中国正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时代,和同时代许多企业家一样,二四六天天彩(944cc)246天天好我白手起家,一人身兼数职,白天要忙采购进货 ,晚上还要到售后服务部门了解送货安装情况 。遇到空调大忙的季节,我甚至三天三夜都不睡觉。

在那个普遍“重销售、轻服务”的年代,苏宁开始意识到服务的价值。空调出售时只能算半成品,只有加上配送、安装 、后续保养和维修等服务,消费者才能真正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

所以,自1991年始 ,苏宁成立了一支专业自营服务队伍 ,从事空调送货 、安装、维修和保养的全系列售后服务。1991年,苏宁决定把服务做成“不吃用户一口饭,不喝用户一口水 ,不抽用户一根烟,不收用户一分钱”的“四不”标准 。到1993年  ,苏宁在南京的专业服务队伍就达到了300多人 ,这在当时的业内绝无仅有。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  :1999年  ,苏宁电器实现了二次创业 ,从单一空调经营转向综合家电经营,从区域连锁迈向全国连锁 ,上市以借用市场资本壮大苏宁……这些经营思路调整的背景是什么 ?

张近东 :1998年 ,适逢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企业都开始收缩业务 ,以求过冬自保 。苏宁此时确立了从专业零售转型综合连锁零售的战略 。特别是,我决定放弃当时作为核心业务之一的批发业务 ,因为坚持批发会激化和供应商的矛盾,反而会失去新的发展机会。但我们内部意见并不完全统一,不少管理人员不愿放弃,我不得不在会议上放出狠话,声明谁再坚持搞批发就开掉谁。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 ,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成功的连锁经营应该是由近到远 、由易而难的渐进发展过程,就像沃尔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但苏宁却选择了另一条看似风险很高、难度很大的扩张路径 ,即集中资源率先抢占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再向下线市场渗透。结果 ,苏宁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布局。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1993年,苏宁公司与八大国营商场之间的一场“空调大战” ,结果“以弱胜强”胜出 。当时的《扬子晚报》在头条报道 ,并以《‘联合舰队’与‘小舢板’正面交火》为题,引发了一场关于市场经济规律的大讨论 。你认为当时掀起热议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市场规律 ?

张近东:1992年的南巡讲话重申了深化改革 、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改革开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也让苏宁对创新空调销售模式 、寻求更大发展更有信心  。

那一年,全国涌起房地产开发热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调应用大热潮,家用空调器销量迅速增加 ,整个空调行业进入快速起步和发展阶段  。

在当时南京国有大商场眼中,苏宁无疑是半路杀入空调业的“程咬金”。1993年的一天,广东三洋空调器厂在南京举行空调器新闻发布会暨供货商会议,同时邀请了八大商场和苏宁。当主持人邀请我讲话时 ,八大商场的家电经理同时起身,集体退场。但我还是走上台 ,发完言 ,听到下面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已经赢了 。

八大商场的集体退场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激怒了在场的一些厂家。当时的三洋领导人决定,即使一台空调卖不出去,也要把空调江苏的代理权授给苏宁。面对当时南京“八大商场”的联合发难 ,苏宁第一次在中国家电业卖方市场下出现的“价格战”中,凭借平价优势在1993年使空调销售额达到3亿元人民币  ,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   :你认为苏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张近东:竞争永远是市场的主旋律。零售行业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所以,我们从不惧怕竞争,应对竞争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我一直说 ,苏宁的竞争对手永远是自己 。

2000年后,苏宁进入连锁发展的快速拓展期,我们坚持自主发展 ,同时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升级,以及后台系统、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上。2003年,苏宁实施大规模校园招聘 ,一次性引进1200名大学生,以后平均每年都招聘2000名以上的应毕业届生  ,被称为1200人才工程。同时,苏宁2005年和IBM 、SAP 两家公司合作,9个月时间完成了SAP/ERP系统升级,成为全球范围内实施周期最短 、规模最大的ERP案例。苏宁开店最快时 ,全年就新开了460家店面 。所以 ,很多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 :时代更替,你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苏宁要保持龙头地位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苏宁O2O模式改革成功的要义有哪些?

张近东 :传统纯电商平台存在着商品性能展示不充分  、商户信息不对称 ,无法满足消费者立体式购物体验的需求 。所以 ,纯电商模式只能是过渡模式。线上和线下渠道不可分割 ,未来零售业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

2013年,苏宁正式对外发布了“一体两翼互联网路线图” ,明确提出中国零售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O2O和开放平台 。苏宁要把门店开到消费者的口袋和客厅里去,并通过开放平台“苏宁云台”,将自身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资源全面向社会开放 ,搭建共赢的生态圈 。

转型互联网后 ,我们用六、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互联网”和“互联网+”两个发展过程  。“+互联网”就是将原有线下的资源和能力拓展到线上去 ,开展数据化的运营;而“互联网+”则是让融合后的互联网技术再反哺线下,通过嫁接、叠加 ,不断改造和优化线下实体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 。

从互联网转型初期的“沃尔玛+亚马逊”模式 ,到后来的“一体两翼三云四端”  ,再到今天的智慧零售 ,苏宁全面完成转型。

苏宁围绕互联网进行零售再造 ,主要围绕两方面推进 ,一是将零售的核心要素,如用户、商品 、支付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再造 ,另外是对采购 、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智能化升级。

近几年 ,苏宁通过智慧零售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这也证明 ,线上线下并非不能相融 ,反而会互相带动、互相支撑 。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  :你曾提到过,“有些情况是不可复制的 ,我们白手起家的时候 ,商品还是供不应求的 ,我抓住了这个机会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 ,市场商品大部分都处于过剩状态,现走我过去的路 ,就不一定会成功 。”你认为在当前背景下 ,创业者该抓住哪些机会 ?

张近东 :数字经济时代下,传统企业正面临重塑 。客观说 ,技术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养料 ,没有技术就没有未来。前几年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时,传统零售店不好过,现在 ,当市场竞争的焦点逐步回归线下时,传统零售店依然没有未来。大量传统企业遭遇到发展瓶颈,其门店也在不断退出市场。因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成为企业的新标配,一系列的新业态 、新物种正对传统业态产生颠覆性的重构 。

在资本集聚的大环境下,白手起家已成为过去时 。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值得敬畏  ,但行业格局已经趋于稳定 ,凭借经验和汗水打拼的传统创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时候 ,除了努力,创业者还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一流的技术 、完善的人才等硬实力。苏宁每一次的转型创业都得益于资金 、技术和人才的积淀  。

近30年来的两次重大转型 ,让苏宁领悟了一个创新转型真谛:“以不变应变 、以变应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 ,不变的是要始终把握行业的本质,坚守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苏宁有一些转型与创新上的心得 :

首先 ,要在技术的快速变化中始终把握住行业的本质  。技术归根结底是个工具,行业内核永远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 。

第二,转型要有超前规划。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把既有资源不断优化和配置 ,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

第三,在压力面前,需要坚持创业精神 。很多企业之所以转型不成功,并非因为它们未看到趋势,而是它们无法承受短期的诱惑和压力 ,不能用创业的决心去转型 。

第四,要注意节奏,谋定而后动 。创新太早会成为先烈 ,太迟则会被时代抛弃  。

第五 ,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为团队文化 ,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内在驱动力 。互联网企业的文化特征是注重用户的体验,用开放分享的思想重塑价值链,用平等的企业氛围促进创新。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未来苏宁的规划是什么 ?

张近东 :苏宁已经成长为中国第二大的民营企业 ,形成了商业、物流  、金融、科技 、地产、体育、文创 、投资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布局 。

深耕零售业近30年,苏宁积累了扎实的零售核心能力 :第一,门店。好的门店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  。第二,物流 。物流连接着供应商和消费者。第三,科技。科技已越来越多地影响到零售业的运营 。上述能力是苏宁智慧零售的护城河。

苏宁正以“场景互联网+智能供应链”为核心,通过对传统零售的重塑变革 ,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服务 。面向未来 ,开放创新是苏宁永远的基调 ,苏宁将会持续加大技术投入,聚焦企业国际化发展 。(编辑/袁昌佑)

IMF前副总裁朱民 :改革者从不墨守成规|“致知100人”01期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作者:六盒宝典)